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温度和盐度对球形棕囊藻细胞DMSP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球形棕囊藻汕头株(Shantou strain,ST)和香港株(Hongkong,HK)是DMSP与DMS的高产株,在20℃、40盐度的培养条件下,二者DMSP产量分别达到161.3 437.60nmol/106cells.细胞内DMSP的积累与释放到细胞外DMS量受盐度、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在高盐低温条件下,单位藻细胞的DMSP与DMS产量较高.香港株DMSP/DMS的积累和释放与生长时期有关,稳定期细胞内的DMSP含量高达3898.3nmol/106cells,是指数期的12.3倍.    相似文献   
22.
碘伏和异噻唑啉酮对球形棕囊藻去除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碘伏和异噻唑啉酮除藻剂对球形棕囊藻赤潮生物的灭杀和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时,碘伏的最低有效浓度为30mg.L-1,异噻唑啉酮最低有效浓度为0.30mg.L-1,当两者复配时有协同作用,可提高它们的杀藻能力,碘伏与异噻唑啉酮浓度比为1.0:0.15时除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3.
报道了采自草本花卉上的一个拟茎点霉Phomopsis新种(千日红拟茎点霉Ph.gomphrenae)和两个中国新记录种(风仙花拟茎点霉Ph.impatientis与埋生拟茎点霉Ph.immersa)。新种千日红拟茎点霉的甲乙型分生孢子不论长度还是宽度均小于之前报道的两个拟茎点霉,并且缺少第三种分生孢子。新种附有拉丁文描述及显微结构图。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SCHM)。  相似文献   
24.
根据GenBank中检索到的南极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psaA基因序列设计psaAL和psaAR引物,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psa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并测序,获得了629bp的DNA序列。应用clustal X对球形棕囊藻P1、P2株系和南极棕囊藻的psa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球形棕囊藻psaA基因片段序列无插入/缺失,核苷酸差异率为3.34%。应用DNAstar分析软件推断球形棕囊藻和南极棕囊藻的psaA基因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和RNA二级结构,发现它们的氨基酸序列差异不大,序列中209个氨基酸只有1个发生了变化,其氨基酸变异率为0.48%;除部分结构域比较相似外,RNA二级结构上体现一定程度的差异,这可能对棕囊藻的分子分类研究有参考价值。因所获得的psaA基因片段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具有种的极端保守性,不适宜用作Phaeocystis属种间的分子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25.
球形棕囊藻对五种水生动物的急性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室内半静水法研究球形棕囊藻培养液、藻细胞悬浮液、去藻细胞滤液、藻细胞内容物、藻细胞碎片以及溶血毒素粗提物对卤虫(Artemia sinica)、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蒙古裸腹潘(Moina mongolia)、赤点石斑鱼幼鱼(Epinephelus akaara)和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5种水生动物的影响,并对其致毒途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培养液、藻细胞悬浮液处理卤虫,其运动速度下降,培养液、藻细胞悬浮液与毒素粗提物处理轮虫72 h,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卤虫、轮虫消化道中充满藻细胞,提示摄食球形棕囊藻可能是引起卤虫、轮虫中毒的主要途径.培养液、滤液和藻细胞内容物对赤点石斑鱼幼鱼均有显著的致死作用,而藻细胞碎片和溶血毒素粗提物对幼鱼的存活无明显影响,表明球形棕囊藻细胞表面并不存在毒性物质,球形棕囊藻可能会分泌有毒物质进入水体,进而影响鱼类的生长.培养液、藻细胞悬浮液、去藻细胞滤液、毒素粗提物处理蒙古裸腹溞72 h虽有死亡,但存活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南美白对虾的情况与蒙古裸腹溞类似,表明球形棕囊藻及相关组分对蒙古裸腹溞和对虾的影响较小.这些结果表明,球形棕囊藻对不同生物的毒害作用不同;摄食和分泌有毒、有害物是球形棕囊藻引致生物中毒的主要途径;除了溶血毒素以外,球形棕囊藻还可能产生其他鱼毒性物质.  相似文献   
26.
WONGSAWAS  Mongkol  王洪凯  HYDE  Kevin  D.  林福呈 《菌物学报》2009,28(5):683-688
在浙江省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溪流中采集到四种暗色丝孢菌,即东方小短带孢Brachydesmiella orientalis,木生杯粉孢Conioscypha lignicola,球孢棒梗孢Exserticlava globosa和团聚伞集胞球枝霉Peyronelina glomerulata。其中B.orientalis和Peyronelina glomerulata是中国新记录,E.globosa和P.glomerulata为中国大陆第一次报道。本文对这四个种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7.
A non-colony-forming axenic strain of Phaeocystis globosa (Harlot) Lagerheim was shown to produce a water-soluble β-d -glucan. This glucan consisted of about 20 glucose units, mainly (l→3)-linked, with branching at position 6. Therefore, it can be classified as a chrysolaminaran. Glucan production occurred mainly during the stationary growth phase and resulted in concentrations as high as 76 pg glucose per cell. When cultures were deprived of light the glucans were consumed, which supports their possible role as compounds used for temporary storage of energy.  相似文献   
28.
普通野生稻-长喙毛茛泽泻-柳叶箬混作种群的竞争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进  陈中义  陈家宽 《生态学报》2000,20(4):685-691
以正交实验探讨了普通野生稻、长喙毛茛泽泻和地箬3因子各5个种植密度水平对各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混作3种地有不利影响,影响越大,中种群对于来自种间的竞争是敏感的,对来自种内竞争的影响也不可忽视。3个因子中,普通野生因子作用最大,柳叶箬因子次之,从测定的项目看,在不同的种植水平上,每一种群的无性繁殖率和单株生物量明显受到自身和其它因子的影响。初始密度越大,无性繁殖率越小。普通野生 稻和柳叶箬种群的单  相似文献   
29.
2005年4月,在广东湛江港赤潮区采集球形棕囊藻(Phaeoecystisglobosa),在室内用新洁尔灭和异噻唑啉酮两种除藻剂进行棕囊藻的杀灭试验。结果表明,新洁尔灭对赤潮水体中球形棕囊藻的72hLC50为0.96mgL-1;与新洁尔灭相比,异噻唑啉酮的除藻效果更为明显,其对球形棕囊藻的72hLC50为0.54mgL-1。新洁尔灭和异噻唑啉酮复配时具有协同作用,可提高除藻能力,新洁尔灭和异噻唑啉酮浓度比为1.3:0.3(配比为4.3:1)时除藻效果最优,2d的除藻率达到89%,协同指数为0.78。两种除藻剂对鲻鱼(Mugilcephalus)苗72h的毒性试验表明,新洁尔灭和异噻唑啉酮浓度分别在2.0和0.3mgL-1以下除藻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0.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主要以囊体形态形成赤潮,由单细胞向囊体形态的转变是赤潮爆发的关键.本研究推测囊体形成的前提是游离单细胞达到一定密度阈值,当密度低于该阈值时,囊体无法形成.基于此,本文探究了不同条件(温度、营养充气搅动、摄食压力、初始密度)下囊体形成时游离单细胞的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